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 ——2023-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聂佳睿先进事迹

发布者:李荔发布时间:2024-12-20浏览次数:10

聂佳睿,女,汉族,中共预备党员,行政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,曾任党委学工部学习发展中心秘书处部长、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责编、9001cc金沙以诚为本2023级辅导员助理,曾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干部、优秀共青团员、党校优秀学员等称号,曾获2023-2024年国家奖学金、2022-2023年优秀奖学金一等奖、2021-2022年优秀奖学金一等奖、大创国家级优秀结项、大创省级良好结项、大创省级立项、华中杯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、湖北省统计建模大赛一等奖、湖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、第三十五届“博文杯”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二等奖和3项“博文杯”结项等奖励,现已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攻读研究生。


回望大学生活,聂佳睿认为:去想还是去做,是自己进入大学之后一直跳不出的怪圈。有的人认为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,而有的人认为“只要往前走,哪个方向都是向前”。在她看来敢想是成功的前提,敢做是成功的保障。敢想意味着清晰的方向,真正做到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,而敢做意味着坚定的行动,风雨兼程,矢志不移。

敢想,拒绝内耗

敢想”并不是单纯的幻想,而是要求人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,勇于追求也许不可能成功的事情。第一步就是敢于挑战现状,突破自我。初入大学,科研难度的未知曾让她惶恐,大一时项目轻飘飘的失败曾让她退缩,大二时撰写论文的畏难情绪也曾主宰着她的思想,大三时保研过程中的摸索前行让她不够坚定,仿佛大学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不确定能有结果,就像是那个常见的比喻“在黑屋子里洗衣服,不知道是否可以洗干净”。这是大部分人要经历的过程。但是只要敢于去想自己能力范围边缘的事情,就能不断打破与扩展自己的能力圈,不仅仅是完成眼前的任务,而是要能够看到更远、更广阔的未来,敢于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计划。

不过,虽然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首先是想,但这不意味着多想、乱想,不是在面对困难之前已经假设被困难打败,更不是虚构障碍,而是要做到“不要去担心两公里和八小时以外的事情”。

敢做,久久为功

敢做”是将“敢想”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。敢做的核心,在于敢于面对不确定性,能够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。“想到什么就去做”看似是一句很简单的话,她却用了很久才能做到,迷茫的时候可能空想一百件事也不会实施,但真正敢于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做比想简单太多。刚入学她默认自己的数学不够好,大一学微积分(上)时也不能下定决心努力去攻克,当看到扎眼的成绩时开始思考数学真的是自己不能学好的科目吗?她没有靠想得到答案,在一遍遍的过笔记、刷题目、问问题之后看到成绩,才发现答案是在努力去做后才能得到的,迈出那一步,才能克服行动中的不确定性。

同时,大多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长时间积累与不断努力的结果。大学期间上过的每一节课都是积累,课业或项目中写过的每一个字都是知识,学生工作或实习中解决的每一件事都是经验,只有持续努力,不断积累,才能在某个时刻获得喜人的成果。

敢拼,奋楫者先

每一件用尽全力的事情,回想起来都不会后悔。只要敢于尝试,勇敢拼搏,就能突破自己的限制,赢得更多的机会。人生中没有很多可以唾手可得的东西,很多东西都要靠争取得来,开始的早、敢想敢拼就可以大大提升成功率。当一次次的用尽全力克服困难,比如在无数次开会之后终于有了项目方向、无数次修改之后终于得到论文终稿、无数次错误后终于提高了题目正确率,就会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。幸运不是突如其来的惊喜,而是对努力的奖励。大二时,她主动找到导师,希望能进行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撰写训练。面对建模和论文撰写,她只能算个新人,在不停的反复上课、听网课、询问老师的过程之后,她发现自己和论文并不像一开始那么陌生了。大三时作为学术会议的新人,不熟悉也不擅长在专家前陈述,她只能练上无数遍,形成肌肉记忆,在一次次的会议、展示中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,发掘新的舒适区,这样下来,也可以不失误的完成任务。

结语

拼搏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相同的经历、做相同的事情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寻找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意义,每个人都可以谱写独一无二的答卷,目标是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的,人生是追求,但也是偶遇。

思而后行,不内耗,不纠结。敢于去想,敢于去做,敢于去拼,不因为无谓的纠结而烦恼,不因为无望的前路而放弃,脚踏实地,不断提升。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为者常成、行者常至,活出让自己满意的四年。